中国青年网

冰点

首页 >> 冰点+ >> 正文

七年勤务兵,一生战友情 ——访汪锋同志勤务兵王德智

发稿时间:2017-08-19 16:29:22 作者:天津外国语大学 刘一君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陕西洛南地处陕豫交界之处,是秦岭南坡一个鲜为人知的革命老区,其境内现存的箭杆岭(旧称铁锁关)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入陕的第一道关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洛南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人士,他们追随刘志丹、李先念等革命前辈转战于商山洛水之间,在民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据陕西民间老兵关爱组织——陕西抗战老兵营的志愿者介绍,洛南县境内现仍有多名抗战老兵健在,时任关中军分区兼警备第一旅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汪锋同志的勤务兵现在就生活在这里。

  王德智老人近照

  意外被捕,竟成为首长的勤务兵

  1942年的一天,年仅 19岁的王德智以 "是敌军奸细"的罪名在陕西洛南的老家门口被新四军战士扣押,同时被带到了设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的司令部,也就是在这里,王德智老人第一次见到时任关中军分区兼警备第一旅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汪锋同志。

  老人虽然现在已将近92岁的高龄,但他还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情景。"那个时候,我的双手被反捆在身后,绳子拉的紧绷绷的,好像就直接勒在了骨头上面。"老人手里比划着,生动讲述着那天发生的事情。

  他说他这个"奸细"被直接拉到了汪锋同志的面前,但他并不知道面前的这位首长是谁。汪锋仔仔细细地打量他了一番,问了些简单的问题以便核查身份,就对身边押解他的战士说:"照你们这个找法,那得有多少奸细?行了,以后就把他留在我这,做我的勤务兵吧"。

  被捕的恐慌到被任命为勤务兵时的惊喜,王德智老人说那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一时发懵,继而猛然惊醒。他不敢相信,他已经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了,他即将开启的将是长达七年的戎马生涯。

  战乱年代,革命先辈们总是四海为家,据王德智老人回忆,他刚入伍的时候,汪锋同志的孩子才两三岁大,"每次出行,我就牵一头骡子,把孩子放在上面。"万幸的是,小孩子懂事,队伍行军期间不哭也不闹,在枪林弹雨中茁壮成长。

  在那个混乱纷争的年代,他一人担起了勤务兵,警卫员,情报员以及家庭保姆等诸多角色。当年汪锋同志的职位还不是很高,但作为勤务兵的他,总是在想尽一切办法保障他的安全,他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首长逃出绝境。

  枪林弹雨中,是战友更是过命的亲人

  残酷的战争场面是这些抗战老兵们不愿提及的回忆,但话题每每畅谈至此,他们还是有很多故事想要分享。作为一名勤务兵,首长的安全是他首要的工作,从他现在的话语中,还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的赤诚和忠心。

  王德智老人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场战役,队伍打散后只剩下他和汪锋同志两个人,敌军仍在漫无目的地搜索进攻,他们被围困在了宽坪(今陕西丹凤县)的一个土地庙里,几挺机关枪对着土地庙的围墙不断扫射,"哒哒哒哒,感觉墙都在晃动"。

  他说他料想到这土墙是经不起太久的火力攻击,硬碰硬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们只能伺机逃走。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杨德智拦腰抱住汪锋作为掩护,从庙门的另一侧迅速撤走。而就在他们撤离后不久,身后的土地庙整体轰然倒塌,扬起一大片尘土。

  搜索土地庙无果的敌人继续沿路追赶而来,眼看着他们又要追上了,万般无奈之下,王德智看到了路边的河水,就想出了让首长以河水为掩护,沿着河道逃脱的主意。

  寒冬腊月,秦岭山区的气候异常寒冷,经过刚才的拼死逃脱,两人的力气已经消耗殆尽。"要么被俘虏,要么跳进河里寻求一线生机,"几乎不容思索,他们两人就先后跳进了刺骨的河水中。

  "河水基本上都是齐腰深,深的地方甚至可以没过了头顶",据王德智老人回忆,即便条件艰苦如此,他们硬是相互搀扶着走了数十里水路。

  他说自己那时候是年轻的小伙子,"火力旺"相对比较耐寒,但汪锋同志的身体却是越来越虚弱了,待到达相对安全的地方后,他把首长推到了路边的深草堆里,厚厚的干草既可以保暖又能作为掩护,他就蹲在路边放哨。

  后援部队终于找到了他们,杨德智的身上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他同其他战友一道将汪锋同志送到了担架上,又拒绝了本可以享受的相同待遇,他告诉战友们"跑起来会更暖和些",就这样跟着队伍又继续行军四十余里。

  "跟首长七年,到我家还用担心?"

  入伍后的七年里,他跟随汪锋同志在枪林弹雨中转战于陕豫鄂边区,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死里逃生,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在不断的斗争中逐渐从一个"陕西楞娃"成长为拥有坚定革命信念的战士。

  老人说,当时仓促的离家一直让他对父母心存愧疚,那些年为革命奔走与家人几乎鲜有联系。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放弃了其他待遇优厚的安置,选择复员回家,随后与现在老伴儿结婚,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其后的数十年里,他从来不提自己是汪锋同志勤务兵的身份,凭借自己的手艺,在当地水泥厂找了一份工作,日子过得不算富裕,但也安然自足。

  老人现在还珍藏着他做勤务兵时的物品,有他获得的证书和奖章,还有他复员后和汪锋同志来往的书信。每一件他都精心的保存着,每一件物品都寄托着他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眷恋。

  1981年,时任新疆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乌鲁木齐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军区党委第一书记的汪锋同志专程赶到了洛南,来探望这位昔日的老战友。

  1981年,汪锋同志来陕看望王德智老人

  见到昔日的老首长,两个人有拉不完的家常。他对老首长汪锋同志说:"就算我就是一头猪,到哪里也该有一个猪圈,既然来了,就到我家里看看吧。"汪锋欣然同意了。

  可是他的两个随行秘书悄悄的对王德智说:"不能去你家,我们得保证领导的安全。",王老笑了笑对他们说:"我曾经跟了他七年,不知道多少次把他从死人堆里拉出来,现在到我家了还用担心?"

  那次分别后,两人再没有机会见面。直到1998年12月汪锋同志生命垂危,得到消息的王德智老人赶到北京,陪这位曾一起战斗过七年的老战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汪锋同志,1910年12月出生于陕西蓝田,原名王钧治。其献身革命70余年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国家的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精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陕西地区民主革命时期我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是西北革命根据地、西北红军的创建人之一,是豫鄂陕边区、陕南根据地党政军的主要领导人,是西北地区党的统战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建国后长期担任西北省、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为西北地区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津外国语大学刘一君)

责任编辑:工蚁
加载更多新闻